Skip to content

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有时缩写为DP)是医学上公认的一种体验,指的是感觉与自己的思想、身体或行为脱离,仿佛是一个外部观察者。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能会感到自己像是“自动驾驶”一样,且世界缺乏意义感。经历人格解体的人常常会感到与自我各个方面(例如感情、思想、感觉等)脱离。例如,他们可能会觉得“我知道自己有感情,但我感觉不到它们”,或者“我的思维不像是我自己的”。

这对用户来说可能是困扰的,因为他们会因为失去自我起源的感觉而感到迷失和困惑。事实上,处于这种状态并不罕见,很多人都会在某些时刻进入这种解脱的自动驾驶状态,通常是在压力较大或进行单调的例行任务(例如开车)时。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心理状态通常与去现实化(derealization)一同发生。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现实感的失落,而去现实化是对外部世界的非现实感知。

人格解体常伴随其他效应,如焦虑、抑郁、时间扭曲和去现实化。它通常是在中等剂量的解离性化合物(如氯胺酮、PCP和DXM)作用下引发的。不过,它也可以在大麻、迷幻药的作用下,甚至在镇静药物和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撤药时发生。

分析

在精神病学中,持续的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若在清醒状态下出现,通常被称为“人格解体/去现实化障碍”(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Disorder),并且被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归类为一种解离性障碍。

临时的人格解体/去现实化症状通常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在普通人群中较为常见。大约一半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这种效应,且该障碍的性别比例为1:1。长期的人格解体在经历过严重创伤或长期压力和焦虑的人群中较为普遍。慢性去现实化和人格解体的症状在普通人群中也很常见,其终身患病率高达26-74%,而在创伤事件发生时,患病率为31%–66%。

从身份改变效应的角度来看,人格解体可以视为与统一和互联状态相对的身份谱系的一端。这是因为在经历人格解体时,个体会感受到自我身份的丧失,仿佛自己没有自我。而在统一和互联的状态下,个体则将自己的身份感知并归因于一切事物,产生整个存在即为自我的感觉。